2023年9月11日
《自由主义神学乃异端 》
读者提问:请问你对自由主义神学作何评价?
现代自由主义神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称为启蒙运动此一欧洲伟大的知识与文化运动。尽管启蒙运动是一复杂多元的现象,它主要就在于指出人类已从他自己规设的不成熟——即他无法在没有任何引导下自己思考——中脱离出来。正如康德的名言所说,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就是Sapere Aude(敢于知道)!——要勇于运用你自己的认识。
在引介人类为最高权威的同时,启蒙运动就丢弃了权威的一切传统来源,自然也包括教会及她神圣的经书。正如Richard Pierard所指出的:“所有的信念都必须通过理性与经验的考验,同时一个人的思想也要对新的事实与真相保持敞开,不管这些事实和真相源自何处。”
伴随启蒙运动而来的,是对圣经的新的诠释方式——一种使用历史研究这门“科学”的称为“历史批判”的诠释方式。自由圣经学者与神学家接受“历史批判学派”的研究发现,指称圣经文本并不是神圣启示的传送带,而是以色列初民与早期基督教受限于时间之内的记述。
在自由神学家手中,圣经不再被视为是神的灵所默示、绝对无误的话语(提后3:16)。反之,圣经只是其人类作者与编辑者的作品,他们是属于一个距我们遥遥数十个世纪的时代,且于各方面都受限于他们的时代。圣经中的故事必须被视为神话传说,旨在启发敬虔与道德。
因着允许理性篡夺圣经的权威,自由主义对基督教信仰关于神、耶稣基督、救恩、末世论等基本信条作出了破坏性的扭曲,以致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正统基督教了。由于它是如此彻底地偏离那“从前一次就全交给了圣徒的信仰”(犹1:3),自由主义神学必须被视为异端。
就拿自由派对神论这个教义的修改来说吧。在他的权威著作《教义的历史》(History of Dogma,共七册,出版于1894-99年间)中,阿道夫·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就辩称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中所呈现的正统基督教乃是“希腊精神在福音土壤上的创造”,因此,是耶稣简单宗教的严重偏差。哈纳克坚持教会必须通过除去基督教的“外壳”——即其神学家因着形而上的推测而加诸其上的形式,重新发现其 “核心”。
追随哈纳克的做法,自由神学家将三一论视为仅仅只是教会对于神的体验的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全然没有任何本体性的真理。
或者拿自由主义对基督与救恩的理解来说。在他的著作《论宗教,致其文雅鄙视者的演说》(1799)一书中,被誉为现代(意即:自由)神学之父的弗里德里希·士来马赫(Friedrich D. Schleiermacher),就不形容耶稣为神的道成肉身,而形容祂为“原型人”(archetypal man)。耶稣是一个取得完美的“神意识”(即:完全倚靠神)的人。祂是我们每一个人效法的榜样。
追随士来马赫的榜样,已故圣公会神学家约翰·麦奎利(John Macquarrie)也坚称耶稣乃是在程度上而非类别上有别于其他人类。换言之,就麦奎利而言,道成肉身必须是从象征性的角度而非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
结果就是,麦奎利的耶稣与他所谓的其他“救世主”如黑天神(Krishna)、孔子和佛祖没有什么两样。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当代思潮中的基督论》(Jesus Christ in Modern Thought,1999)一书中,麦奎利就坚决认为这些其他的救世主和耶稣一样,都是“恩典的中保”及“神圣者的使者”。就像耶稣,他们也是“为了服务一个神圣的真实存有而献上自己,这个真实的存有可以运行在他们里头及通过他们,高举世上的一切生物。”
对于自由神学藉着将罪定义为纯粹是与神关系上出现的一点小故障,而非彻底的堕落以致如果任由人类靠着自己的方法的话,根本无法救他们自己脱离毁灭来淡化罪的严重性,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
所以,对士来马赫而言,“救赎”就是重建与神的关系,这可以靠着效法耶稣这个享有卓绝神意识并与神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而做到。士来马赫及一切追随他的自由神学家对于代赎、赦罪及永生等课题却毫无贡献。
当信义宗神学家柯拉克(Eugene Klug)坚持认为“自由主义真正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拒绝基督通过祂代替人类的罪而受苦并死亡这独一无二的人类救主的角色”,他是完全正确的。
自由神学想要向那些所谓的基督教的文雅鄙视者把耶稣呈现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卓越敬虔的神的追随者,但却不是道成肉身的神子。如此一来,他们就严重地扭曲了圣经论及祂的一切。正如柯拉克正确地指出:“福音书并不在于耶稣的跟随者关乎祂的敬虔润饰,佐以异想天开的神迹以及一个捏造出来的复活报道。”相反的,“这些福音书乃在于神的启示,由圣灵的默示所记录,好叫人以信心接受。”
借用门诺会神学家尤达(John Howard Yoder)的用语——自由主义是基督教信仰的私生子,是正统基督教的残毁、败坏和歪曲。
原文:Theological Liberalism as Heresy, Dr Roland Chia, Ethos Institute Credo, 2018年6月4日 (English)
翻译:杨虹
审阅:陈礼裕博士